《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能说出气温的观测方法和次数,明确关于气温的相关概念。 2.通过判读气温曲线图,归纳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通过不同地区的气温曲线图理解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 3.会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教学重难点: 读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重难点突破: 以图导学、联系生活、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每天都关注天气,今天天气怎么样?出示图片,学生解说。 在天气预报中气温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一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气温。 新授: 环节一:气温的观测 教师引导:首先要明确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那么气温是如何观测的?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观测气温的仪器 2.人工观测时间和次数。 3.气温的单位。 4.出示四个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计算日平均气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和回答问题理解气温观测的注意事项,会计算相关数据,为后续学习铺垫) 二.气温的变化 气温是在变化的,而且变化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1. 气温日变化:以一日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提问:你能不能根据经验来说说一天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发言。 教师:那么实际情况是否如此?我们要通过数据来说话。 给出数据:请找出一天中的气温最高和最低值以及出现的时刻。 但是我们看数据比较多的资料比较麻烦,所以我们可以变换成更直观的形式——气温曲线图来分析。 读图方法指导:我们怎样来读图呢?图名——横纵坐标——查找数据。 请同学们在课本图中找出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出现时刻。 总结: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二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提示:日出有早晚) 这与我们的感觉不太一样,为什么呢? 答疑解惑:微课。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在不同地区气温日较差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和气温曲线图,学会判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归纳出气温日变化规律) 2.气温年变化: 那么气温在一年中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也可以通过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来分析。 出示北半球陆地和海洋的气温曲线图。 读图:查找最高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的值和月份,计算气温年较差。 归纳:北半球陆地上,一年中7月平均气温最高,1月平均气温最低。北半球海洋,8月气温最高,2月气温最低。
这次我们根据数据资料来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给出资料:这里给出了北半球某地气温资料,请问,这些数据是什么?选择题(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平均气温) 那如何来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呢? 首先要绘制横纵坐标:横坐标:月份,纵坐标:气温/℃ 然后要划分刻度。(确定气温刻度最高值和最低值的方法) 再进行点点连线。注意:要练成平滑的曲线。 绘图练习:学生在课本绘图。一生在屏幕绘图。选取问题图进行展示纠错。 判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习题练习:不同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判读 感受差异:新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内陆地区气温日较差大。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那么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又是怎样的呢?出示中央气象台的链接,感受气温分布的差异。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气温的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