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这是哪里?(幸福门)老师小时候不是现在的样子,原来这里是海,现在建成了可以散步游玩的海岸,是填海造陆把海洋变成了陆地。这种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的现象就是海陆变迁,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举例 师生互动:借助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补充资料:威海旅游码头、荷兰围海大坝、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道遗迹、台湾海峡发现剑齿虎等陆生生物化石。 师点拨提升:人类可以改变自然,但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人地和谐相处。人类活动只是局部小范围的改变,自然界海陆的变化才是惊人的。 过渡:这些海陆变迁的例子都在诉说着我们居住的地球一直在变化中,前面我们学习了七大洲、四大洋,它们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变?之前是什么样子/坚固不变?)让我们认识一下第一个猜想大陆在动的地理学家。 二、大陆漂移学说 小故事:魏格纳地图上的启示。 【教师引导】一个躺在病床上的病人,还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是科学家的品质。我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你有没有这些优秀品质?从现在开始,仔细、认真、坚持,你一定成功。 【提问】魏格纳发现了什么呢?如果是你看到地图会有什么猜想? 生猜想,教师引导到大陆漂移。(他不仅猜想了这些,他大胆假设世界上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 【教师引导】就是这个猜想和假设改变了魏格纳的后半生,他的猜想假设没有人支持,他坚持为他的假设寻找证据,最后寻找证据的过程中不幸遇难。 【活动】他找到了哪些证据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呢?魏格纳已经不再了,让我们找到这些证据替他说服大家,让未来的人都支持他。自主阅读课本P41-42找证据。 生展示交流,师点拨总结。 【教师讲授】就是这些证据使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后人的认可,魏格纳通过大胆假设——寻找证据——分析验证,得出结论,这就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课件呈现: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和动画示意。 观察:大西洋和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评价】再看一遍动画,试阐述大陆漂移学说。 后来人们有很多重大发现都可以用大陆漂移学说很好的解释。 【拓展】南极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田。 小资料:煤的形成是亿万年前大量植物埋在地下慢慢形成的,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 过渡:这也可以成为大陆漂移的证据,但是大陆漂移学说没有告诉大家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后来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5,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活动】认识六大板块,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教师引导】认识板块两种运动趋势:碰撞挤压和张裂,推断板块运动产生的现象。 【活动】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现象: 1. 红海不断扩大。 2. 地中海不断缩小。 3.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4.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视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补充提升】世界两大山系及其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师资料引导】印度尼西亚地震、中国多火山地震、近年来7级以上地震分布。 【德育渗透】防震演戏。 【资料拓展分析】两大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神奇变化海陆变迁,知道了世界上很多海陆变迁的现象,通过了解魏格纳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认识了大陆漂移学说,一个学说能够被后人认可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最后通过学习板块运动知道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并能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很多地理现象,包括海陆变迁的实例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和课本再理顺一下。 课堂练习: 1.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 A 人类的填海造陆活动 B 地壳的变动 C 海平面的升降 D 地球的运动 2.读下图,澳大利亚所在的板块为( )
A 亚欧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南极洲板块 3.读图分析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的原因是。 | 借助幸福门导入认识海陆变迁,贴近生活,激发兴趣,认识海陆变迁就在身边。 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加以补充提升,进行人地和谐核心素养培养。 小故事吸引学生兴趣,情感教育,德育渗透。 引导学生像魏格纳一样猜想、寻找证据验证猜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探索的过程,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通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 拓展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主要在于学以致用,进一步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难点,学生不理解板块是什么,所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理解板块运动两种形式,然后在用这个观点解释现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给学生时间自己梳理知识,内化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