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欣赏评述课。教材从线条、明暗、体量和空间四方面介绍了古 今中外的艺术作品,涵盖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等艺术形式。旨在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了解造型的基本要素及它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 【学情分析】学生缺少发现美、挖掘美的能力,而学生的感知又是最敏锐的,只需加以正确的引导,比如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的正确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重点难点】造型基本要素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造型的基本要素及它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 2:学生通过欣赏感受、比较分析、交流评述等学习形式,鉴赏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理解造型的表现力。 【德育范畴】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造型表现力,发现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 【学科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 【习惯目标】抓关键词,自主解析,自主尝试,自主提问。 【目标1】 了解造型的基本要素及它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 【评价练习】 在黑板画出4种不同的线条,问学生的感觉? 总结:不同的线条给人以各种不同的感受,教师画出各种不同的线条让学生体会起不同的感受。 【备用练习】 出示一组作品,提出问题: 比较下列作品中的线条,分别带给你了什么样的感受? 【教学过程】 1.线条、 教师画一张羊的图片,用不同的线条描绘。 问:这两张羊给人的感觉不同的原因在哪?为什么会不同? 总结:不同的线条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线条作为一种最简单的造型手段,会根据线条的不同的特点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来表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 在黑板画出4种不同的线条,问学生的感觉? 总结:不同的线条给人以各种不同的感受,教师画出各种不同的线条让学生体会起不同的感受。 展示一组图片: 总结:我们回顾人类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线条作为重要的造型要素,贯穿了世界艺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原诗绘画,还是现代绘画;无论是原始绘画,还是西方艺术,都将线条作为重要表现语言。线条究竟有何魅力吸引着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出示一组作品,提出问题: 比较下列作品中的线条,分别带给你了什么样的感受? 《韩元仙仗图卷》中国画 局部 宋代 武宗元 作者运用长垂流畅的线条,描写稠密而重叠的衣褶,人物安排 参差有致,繁而不乱,神采飞动,人物神情各异,构图整齐而不呆板,组织繁复而不杂乱。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线长达几米。面部表情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各部的关系处理得准确巧妙,从而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个性。 《菩萨立像》石雕 唐代 《宴罢》装饰画 古希腊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组合而成,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习惯的建筑经验之外。在盖里魔术般的指挥下,建筑,这一章已凝固了数千年的音乐又重新流动起来,奏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声响。 总结:线条是美术创作基本的造型手段之一,它在绘画、设计、建筑、雕塑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目标2】 造型表现的基本要素 【评价练习】 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问大家在除了线条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让这个圆形变得立体起来 【备用练习】 在黑板上画一个三棱锥,问大家觉得这个有多大? 在三棱锥的下面画一匹小骆驼,就发现其实这个三棱锥很大,而这种大的感觉是由对比而产生的。 【教学过程】 2.明暗: 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问大家在除了线条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让这个圆形变得立体起来? 明暗的光影效果 我们来看看这个在光影照射下的立方体,他在不同的角度照射下产生了不同的明暗的效果,在暗处加深的他的色调就产生了立体的明暗效果。 这种明暗效果是西方人在摸索中慢慢的形成的,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达芬奇发明的薄雾法即描绘物体边界时线条并不涂实,而是采用模糊过渡处理,使之显得柔和,自然,融入背景。 欣赏:《圣母玛利亚》素描 达芬奇 意大利 《女人像》线描 马蒂斯 法国 提问:两幅作品的表现方法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明暗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光线照射必然会造成物体受光的不规则性,从而产生明暗变化。自达芬奇总结出,“明暗转移法”后,他就成为西方绘画表现力题干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 3. 体量:指建筑物或雕塑作品等实物的物质体积。体量的差异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这个体量需要用对比的方式来感受更加明显。 在黑板上画一个三棱锥,问大家觉得这个有多大? 在三棱锥的下面画一匹小骆驼,就发现其实这个三棱锥很大,而这种大的感觉是由对比而产生的。 我们在看一个建筑时,最先留下的印象就是建筑的体量,也就是说体量是建筑给人的最初印象,而结合了日光进行设计的造型将使之印象更为深刻。 巨大纯净的几何体会在阳光下被分成清晰的明暗面,整个提醒显得明确、清晰,因而能在第一眼就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难忘的印象。 出示图片:《埃及的金字塔》、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体形需要一个相对开阔的背景,在拥挤杂乱的城市空间中,过于庞大的建筑体量和巨大的阴影会显得生硬、别扭,没有人情味。 体量的营造离不开光的介入。光将亮面、暗面和阴影这三个最基本的层次划分出来,使体量和细部形体的天然面貌得以呈现。 只有在对比和空旷的地方更加能够感受体量的区别,除了在建筑中,在中国的绘画中也常常使用。 例如《溪山行旅图》中巍峨巨大的山峰与微小的路人的对比其中差异巨大。可以感受到山峰巨大的体量。 空间 就是在画面中如何展示三维的空间感。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有哪些方式除了明暗意外可以表现出一个东西和另外一个东西有100米远? 总结:在中西方绘画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透视法成为西方绘画重要的基础。纯粹建立在视觉准确上的科学方法被提出,影响着西方绘画。西方绘画的形式,建立在客观的视觉基础上,要求人的眼睛与物象之间距离固定、视点固定,视线的上下左右便出现了一定的极限。例如,如果我们站定不动,眼睛视线投注在物象的一点作中心,我们视线所及,在上下左右各有一个极限的边界,把这四条边界线连接起来,大致就形成了一个画框的比例空间,而这个比例空间,也正是西方绘画形式构成的基础。以画框取景的形式,试图再现在固定视角所见的真实景象。 郭熙提出构图的“三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高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为仰视,深远为俯视;平远为平视,成为处理全景山水构图的基本程式。从这个原理出发的中国绘画技巧,就能具体地描述出真实的空间感。这种技巧和前面所说的“可居可游”审美趣味相交相合最终成就了中国绘画超时间的移点透视。 出示作品:《太行秋色》、《雾中的巴黎歌剧院大街》 总结: 空间 建筑、雕塑以实体空间关系体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而绘画作品则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虚拟性地表现出空间感。 【课堂检测】 在画面中如何展示三维的空间感? 【作业设计】 三维空间在中西方绘画中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方式? 【板书设计】 造型的表现力 1.线条 2.明暗 3. 体量 4、空间 |